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亿万普通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操守,也因其独特的身份、经历和地位,而有着不同于普通家庭的风雨坎坷、悲欢离合及更为人瞩目的治家压力,他严以持家、立守规矩,用真心经营着家庭,用真情维系着与韶山故土的亲情,更用言传身教,将廉洁的党风、政风融入到家风之中,彰显了独特的家庭韵味与教子风格:以爱为本,平等交流;激励为主,严格要求;立志立德,循循善诱。其家风,是教育家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良好作风,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民众所称道的平民作风。
壹 言传身教严以教子
毛泽东对子女在“三观”和为人品德上一向高要求。他一贯将自己视为普通一员,教育子女也要以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
1946年,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先是让岸英脱下那身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江青用边区纺的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不多久,他又让儿子从自己的住地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岸英:“你吃什么灶?”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有些生气,责问道:“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岸英肠胃虽有毛病但仍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意见。毛泽东又开始教儿子如何待人接物:“你回到了国内,要按照国内的习惯方式来生活,不论吃饭还是穿着,都应该按中国的传统方式和人们交往。”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你先去探望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细(小)的。年纪大些的,你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差不多大的,或者喊哥,或者称同志,不要随便喊人家的名字。”停了停,他又说:“都是参加革命好多年的,他们对革命有贡献,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要多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与长子毛岸英、儿媳刘思齐、小女儿李讷合影。
不久,毛泽东还让岸英深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拜工农为师,上“劳动大学”,向实践求真知。毛泽东把岸英带到陕甘宁边区一位劳动模范跟前说: “这位就是校长。你过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哩。”随后指着岸英对劳模诙谐地说: “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上过外国的大学,没上过中国的大学。我拜托给你,请你带他上咱们中国本土的‘ 劳动大学’。”劳模惶恐地说:“咱这叫什么大学啊,咱啥也不懂。”毛泽东谦虚地进一步点明说:“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我还不知道。你要教他嘛,告诉他,庄稼怎么种出来的,怎么能多打粮食。”劳模这才信心十足地说:“这些我行。”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叮嘱岸英:“你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后再回来。”岸英痛快地答应着并换上父亲送他的打补丁的衣服和鞋子,背上一斗半小米和几斤菜籽,来到南泥湾开始上劳动大学。期间,毛泽东利用去南泥湾视察间隙特地看望岸英。当发现儿子的手依然白胖少茧时,严肃地说: “你还不能毕业呢!”并指着那位劳模手上的血泡老茧说: “他是你的教授,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岸英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从此,岸英牢记父亲的谆谆告诫,有意识地加强锻炼,吃苦耐劳,用心学习。他起早贪黑地同老乡们一起抡大镢头、起圈装粪、施肥犁地,学着干各种农活儿。每次从山上劳动归来,他总要捎回一捆柴禾,送给烈军属。1946 年下半年,由于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形势紧张,加之要学的农活基本学会了,学了 50 多天农活的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看到儿子晒黑的皮肤,摸到手上结满厚茧,十分满意地说: “白胖子变成黑胖子了!你学习成绩不错嘛!不过,今后还得继续锻炼。”
1947年10月8日,在给岸英的信中,毛泽东教育儿子:“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那段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严格约束及规范自己的言行。
北平解放后,首批进入北平的队伍中就有岸英。他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承担了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重任。这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但毛泽东却没有阻止,因为他明白:岸英必须要有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让儿子到工厂学习管理生产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
随后,毛泽东又支持与鼓励并满足了岸英要参加志愿军的请求。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说,岸英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因他家已在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 5 位亲人。但他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后来岸英的牺牲让毛泽东万分悲痛。当彭德怀就岸英牺牲经过详细作汇报时,毛泽东听罢沉默了一会说:“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毛泽东同普通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经常教导子女: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在院里散步,问身边卫士:“依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卫士爽快地回答:“都挺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那种优越感。”毛泽东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卫士说:“主席,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毛泽东不同意,摇头说:“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嘛,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卫士争辩道:“主席。您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毛泽东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你为革命做了贡献么,吃好点人民没意见。她们还没有做贡献呢。人哪,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勤俭节约,是毛泽东严以持家家风的重要表现。他生活上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其一生厉行节约、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且还注意言传身教给子女们。
毛泽东对全家的生活开支控制得非常严格。当时江青的工资不高,家里有生病的毛岸青,还有正在读书的李敏、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们生活在一起,再加上平时有湖南老家的亲戚来北京看病,交通、食宿、看病的费用,都由毛泽东负担。这些开支经常让生活管理员非常为难。
后来,卫士李银桥制定了一份 《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毛泽东看后认为每天 3 元的伙食标准太高了。李银桥解释说:“这 3 块钱中还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毛泽东听后考虑了半天才同意了这份计划。毛泽东的生活用品总要用到彻底,即使破旧不堪了也不允许随便丢掉。他还经常嘱咐工作人员,生活用品需要多少就买多少,不要多买,以免浪费。因此其生活账中有很多类似修补热水瓶、换锅底、换皮凉鞋底、修理手表等的消费记录。
毛泽东经常告诫子女,学习和事业要向上看,但生活要向下看。在这方面,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国伊始他做了一件睡衣,一穿就是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道缝补了多少次,当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劝他做件新睡衣时,他却说:“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一补再补,这件睡衣上最终落下了73个补丁。
谈起父亲的家教,长女李敏最深有体会。她曾经回忆说: “父亲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她说,小时候父亲经常要求他们要艰苦朴素。解放后生活好些了就让他们穿得不要太奢侈,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好了。父亲还要求他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多尊重,要对他们友好。
让李敏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父亲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和牛奶等,要给毛泽东的孩子们改善伙食。大师傅就给孩子们煮了牛奶,弄了咖啡、面包、黄油,孩子们则兴高采烈美滋美味地享用了这些特殊的食物。而平时,他们的早饭都是稀饭、咸菜、馒头片。馒头不是圆的,是那种长条形的,切成片以后蒸出来吃,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标准饮食。这件事情被毛泽东知道了,他马上召开家庭会议,对孩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会上,毛泽东让大师傅报告了每月伙食标准。他严肃地告诉孩子们今年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要他们的生活不能超标。并批评说不许他们这么吃,还是要吃中国饭,要喝稀饭,吃馒头片。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香得很。
孩子们有的觉得爸爸太严厉了,喝点牛奶、吃点黄油都要受批评,有点过分。李敏还能够接受这种批评,因为她毕竟吃苦多些,曾在苏联挨过饿,就吃馒头喝稀饭,觉得也挺不错。而幺女李讷当时还小,认为这又不是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委屈得哭了。平时对她疼爱最多的爸爸未因她掉眼泪就表露出心疼。可见毛泽东管教子女很讲原则,严宽有度。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后来一直也影响了李敏对孩子们的态度。她说: “我儿子也穿他爸爸穿过的衣服,妹妹穿哥哥的衣服。”
其实,并非他们没条件过得好一些,当年一些国家元首送给毛泽东的贵重礼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他处置这些礼品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专门陈列起来。对于没法保存的土特产,是水果就送幼儿园,是几包茶叶就送身边工作人员。这些东西从未落到过自家人或孩子们的手中。李敏说:“我们这些孩子大都不知道,他也不让我们看到。”
毛泽东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孩子们参加工作拿到工资后毛泽东就不再补贴他们家用,理由是: “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李敏说自己参加工作后就再没向父亲要过钱,父亲也说到做到,未再给过她钱花。
在具体的饮食安排上,毛泽东始终奉行简单适度的原则。他很少按照保健医生的安排吃所谓的营养餐。每日三餐,他吃得很普通。只有在生日时才同意多加几个菜,叫上家人和工作人员一起吃。能和父亲一起吃顿饭,算是儿女们享有的“特殊待遇”了。要知道,毛泽东还有一条家规,就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儿女们与他同桌共餐,儿女们平时都是去机关食堂就餐。当然,毛泽东的生日餐并不算是生日宴会。他非常反感祝寿送礼这样的不良风气,常说:“庆贺生日不会使人长寿,因此,并无必要庆贺。”
毛泽东对幺女李讷疼爱有加,但也一再告诫她,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学后,李讷努力过着工农子弟般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
李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毛泽东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因为从小上干部子弟学校,上了大学的李讷身上还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干部子女的傲气。后来,当她学习了《庄子·秋水篇》 后,认识到自己有自高自大的毛病,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己对人的态度,要彻底和同学打成一片。于是,她写信向父亲汇报了这一思想动态。毛泽东看后,深为女儿的进步高兴。1963 年 1 月 4 日,他给李讷回信予以指教:
李讷娃:
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爸
一月四日
父亲来信中的分析、批评,诚恳深刻,一针见血。李讷再次写信,表示决心痛改。1月15日,毛泽东回信,予以鼓励:
李讷娃:
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雄心壮志,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爸
一月十五日
因为毛泽东相信,干部子女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自主自理能力,是增长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这让李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在作风品格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